《房间》——自由并非幸福之生死劫
女孩乔伊被一个变态男子囚禁在自家后院的棚屋中,期间生下了一个孩子,虽然房间锁住了母子的自由,但母亲无微不至的爱却让屋子充满了暖暖的幸福,甚至于在孩子获得自由后仍然对那个阴冷灰暗的房间恋恋不忘。
“幸福”的囚禁生活
《房间》前半段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非法囚禁的故事,让原本令人发指的事件充满了不应有的人情味,连囚禁的始作俑者“老尼克”在孩子看来也是一个会变魔法的“好”叔叔。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对于这个从没出过房门的孩子更是如此,这个房间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是这个房间,再加上母亲的保护,孩子所认识的世界更加有限。可以说此时孩子获得的自由相比获救后的生活是少了很多的,但同时可以发现此时的孩子是幸福的。房间里只有三个人,由于母亲的保护“老尼克”其实并没有跟孩子发生直接交集,也就是说孩子的世界里只有自己和母亲,没有任何可能违和的东西存在。
追求自由
这样看似幸福的生活由于“老尼克”的失业而发生了变化。一天“老尼克”告诉孩子的母亲自己失业了,第二天房间便发生停电,这时候母亲决定重启逃跑计划,而孩子此时颇为不解,不明白为什么要放弃这样幸福的生活,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直到母亲将整个事件的真相告诉孩子之后他才了解到房间并不是整个世界,进而在孩子的配合下母子两人终于成功逃脱了那个囚禁他们七年之久的房间。
并不顺利的自由生活
逃脱之后母子二人回到了母亲原来的家生活。但自由之后的生活并不顺利,母亲的父母离异,母亲的社会角色也由当年17岁高中生变成了一个孩子的母亲,整个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母亲甚至因此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孩子也对自由之后的生活闷闷不乐。直到影片最后孩子产生了想回去看看过去生活的那个房间,希望能够重温当时的幸福,可是到达后却发现房间变小了。其实房间并没有变小,而是孩子所认识的世界变大了,变得更自由了。从影片的这部分可以明显感受到生活各方面的不如意比原来在房间里的生活要多得多,传统意义上的幸福感相比之下实际是下降了。
自由并非幸福之生死劫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西得底斯曾经说过:幸福的秘诀是得到自由。一个人拥有选择的自由越多,他应该会越幸福,似乎理应就是这样。但实际生活往往并非如此,自由变多的同时幸福也会被分散到更多的事物中,而这些事物并不可能都让人满意,而人的幸福感其实是一种比较绝对的感受,只要任一件事物不满意就会令整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就好比同时发生一件好事和一件坏事,那么坏事的影响一定会大过好事,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以自由并非幸福的关键,但并不是说自由不重要,相反自由比幸福更为宝贵。
自由的价值
影片最后一幕,孩子回到房间时并不想再将房间的门关上,这说明孩子是认同自由的,因为生活再也不会只能依靠“老尼克”的“魔法”才能维持下去,自由带来了更加自主的选择权,更稳定的社会根基。这就好比现代全球化社会下人们仍然会怀念过去简单淳朴的农耕社会,但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希望真的回归到那个年代,因为那个年代能给予的自由真的太少太少。